近日,广西富川县人民医院因一则“暴力接生”指控陷入舆论漩涡。7月9日,有网民发布视频称,该院医生在接生过程中“暴力牵拉婴儿头部”,导致新生儿右臂神经完全断裂,造成终身残疾。此事迅速引发公众关注,而当地卫健部门的回应却未能有效平息质疑,反而因回避核心问题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。
关键问题不容回避。7月10日,富川县卫健局发布通报称,2024年10月20日,产妇林某某在该院分娩后,新生儿出现右臂丛神经损伤,目前婴儿仍在接受康复治疗。然而,这份通报并未直接回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:是否存在“暴力接生”?医疗操作是否符合规范?
舆论的焦点并非仅仅是婴儿的伤情,而是伤情是否由不当医疗行为导致。若医院或相关部门避实就虚,仅以“正在调查”或“康复治疗”等模糊表述应对,不仅无法消除家属和公众的疑虑,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。
医疗纠纷需专业鉴定,程序正义不可或缺。医疗事故的认定需要严谨的专业判断。根据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》,若医患双方对责任归属存在争议,应通过第三方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介入,依法依规进行调查。这一过程需要时间,但唯有程序公正、结论权威,才能让各方信服。
展开剩余52%富川县有关部门表示“伤情鉴定有待专业机构认定”,这一表态本身并无问题,但随后的通报却未明确是否已启动鉴定程序,或调查进展如何。这种“半遮半掩”的回应方式,容易让人怀疑是否存在拖延或敷衍。
舆情应对,速度与诚意同样重要。在公共事件中,快速回应是必要的,但回应的质量更为关键。如果仅为“灭火”而仓促发声,却对核心问题避而不谈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公众需要的是真相,而非模棱两可的官方辞令。
此次事件中,家属的悲痛与焦虑不难理解,医院和卫健部门应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:一方面,主动配合调查,公开涉事医护人员的操作记录和诊疗规范;另一方面,对家属保持透明沟通,而非以“仍在调查”为由拖延。唯有以事实为依据,以法律为准绳,才能妥善解决纠纷。
真诚是化解矛盾的基础。每一起医疗纠纷背后,都是患者家属的痛苦与无助。面对质疑,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应拿出最大诚意,用事实和专业结论回应关切。若存在问题,依法追责、积极赔偿;若系医疗风险所致,也应详细解释,争取理解。
“暴力接生”与否,不能仅凭一方之言定论,但公众有权知道真相。希望当地有关部门尽快公布调查结果,用透明和负责的态度化解争议,还家属一个公道,也给社会一个交代。□ 文小军
本期实习编辑:黄燕婷
发布于:四川省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