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从珂,原名王,河北镇州人,出生于光启元年(885),小名二十三,诨名阿三。后来,他的母亲被李嗣源抢来为妾,因此李从珂成为李嗣源的养子,并随之改姓李。李从珂在长大后,身材健壮、作战英勇,深得唐明宗李嗣源的喜爱。李嗣源即位后,封李从珂为河中节度使,但因遭遇安重诲的陷害,他被迫辞去职务,闲居洛阳清化里,不参与朝政。李从珂忧心安重诲可能再次害他,因此每天在家念佛祈求平安。安重诲去世后,李从珂迎来了政治的第二春,很快升任凤翔节度使,并被晋封为潞王。
应顺元年(934)四月初三,李从珂率领大军抵达蒋桥,宰相冯道与百官列队迎接。李从珂传令道,因为尚未拜谒明宗的灵柩,因此不宜与群臣会面。冯道等人立即上书劝李从珂称帝,李从珂对此毫不理会,命人收下书信,自己径直前往洛阳城拜见太后。李从珂心里清楚,若想正式登基,最重要的支持来自太后,而非其他臣子的劝进。李从珂先拜见了太后和太妃,然后前往西宫祭拜明宗的棺柩。
展开剩余75%当时,群臣内心充满了疑虑,冯道也察觉到李从珂此举另有所图,因此再次与其他大臣一同进入宫殿,劝说李从珂即位。李从珂却告诉冯道,这次来到京城并非为了篡位,而是为了等皇帝还朝并安葬先帝后,他将返回镇守疆地。李从珂虽然表面上否认有称帝之意,但实际上,他的目的是等太后做出合法的废立决定,确保自己能以正当的方式继位。于是,太后逐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,并在初四颁布命令,首先将李从厚降为鄂王,这意味着皇位的空缺。随后,太后在初五对李从珂大加赞赏,宣称他应继位。到了初六,李从珂在李嗣源的灵柩前举行了正式的即位仪式,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帝位。
古代皇帝多有传奇,而李从珂的传奇也并非出现在他出生时,而是与一则奇异的预言有关。据说,在他担任凤翔节度使时,曾发生过一件怪事。年过古稀的何老头在一夜之间去世,死后见到阴间的官员。阴官告知他,必须转告潞王“来年三月,当为天子二十三年”。何老头因怕麻烦未立即转告,直到再度死去,阴官命令他立即将消息传达。最终,何老头将这个信息告知李从珂,李从珂表示等待三月的征兆。果然,李从珂在三月称帝,他的名字与预言中的“二十三”相符,意味着三年的等待。
李从厚在玄武门的逃亡过程中,带着仅有的五十骑兵,希望依靠慕容进的支持,但慕容进的背离让他陷入困境。李从厚独自一人逃到卫州时,遇到了姐夫石敬瑭,但石敬瑭却并不立刻表示支持。石敬瑭虽然表面上关心,但实际上不打算冒险加入李从厚的复兴计划。石敬瑭的无动于衷使得李从厚情急之下求助王弘贽,然而王弘贽认为李从厚孤立无援,无法抗衡潞王,最终选择不插手。
在王弘贽和石敬瑭的劝说下,李从厚的希望逐渐破灭,最终在王弘贽的安排下,李从厚被毒酒毒死,年仅21岁。李从厚的死引发了诸多政治波动,尤其是与李重吉、孔妃等相关的家族也未能幸免。
李从珂即位后,改应顺元年为清泰元年,开始大赦天下,但对某些人并未手软,特别是康义诚和药彦稠。李从珂在财政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,给将士们许诺的赏赐远未兑现。无奈之下,李从珂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,动用民间资源筹集赏钱。这一举措引发了民怨,李从珂最终不得不妥协,降低赏赐,并进行了一些调整。
李从珂登基后,立即对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,封赏功臣。尽管他的改革看似迅速有效,但却暴露了李从珂治国经验的缺乏。他以抓阄方式选定宰相,显示出治理国家的随意性,导致朝廷内部产生了不小的摩擦。冯道的调任、刘昫与李愚的冲突以及李从珂与石敬瑭的关系,都揭示了李从珂面临的复杂权力斗争和朝政难题。
李从珂虽然在武略上继承了明宗的优点,但在治国方面显然与前任相去甚远。随着朝廷内外的不断动荡,李从珂虽掌握了最高权力,却始终未能实现长治久安。他的统治虽然建立了一些基础,但政治的失误和权力的腐化,最终使得他的政权面临重重挑战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